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验交流
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:全面深化河长制 把“五水共治”进行到底

发布时间:2017-01-06 00:00 浏览次数:

  □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夏宝龙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,对浙江发展作出“八八战略”重大决策部署,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等重要思想,专题研究浙东引水工程和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,强调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用水治水节水工作,认真抓好安全饮水、科学调水、有效节水、治理污水等“四水工程”建设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,深刻回答了我国水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,为我们开展治水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。这些年来,浙江省委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想,照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开辟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路子走下去,以全面实施河长制为牵引,举全省之力推进以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为内容的“五水共治”,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,蓄积了发展动力,赢得了百姓点赞。

  一、“五水共治”重在环境治理,意在转型升级,是落实“两山”“两鸟”理论的重要之举、关键之招

  浙江是江南水乡,因水而名,因水而生,因水而美,因水而强。然而,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加快,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。治好浙江的水,是浙江人民迫切的期盼,是浙江人民共同的梦想。水环境污染,表象在水中,源头在岸上,根子在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。如果没有解决岸上的病根,即便一时把水治好了,那也是治标不治本,后面还会不断出现反复。浙江省浦江县被称为中国“水晶之都”,水晶产量曾占全国80%以上,有水晶加工户2.2万家,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浦阳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,使之成为浙江省江河水质最差的河流之一。经过一段时间调研,特别是实地考察浦阳江水环境治理工作后,浙江省委确定把治水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,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。2013年上半年,我们以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动员令,拉开了全省治污水的序幕。2013年底,省委正式作出“五水共治”的决策部署,全面启动了治水攻坚战。在推进“五水共治”的进程中,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,治水关乎民生、关乎转型、关乎生态,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要事,是落一子而全盘活的关键一招,是践行“两山”“两鸟”理论的具体行动。“五水共治”践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的是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、满意导向,算的是大局账、长远账、民心账。我们抓“五水共治”,就是要倒逼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,加快实现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;就是要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,让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净;就是要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,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,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  二、“五水共治”势如破竹、深入人心,已经成为浙江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

  这些年来,我们发扬大禹治水的精神,下定砸锅卖铁的决心,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,坚定不移打好治水攻坚战、巩固战、持久战,切实推进“五水共治”不断向全面纵深发展。我们的做法主要有:一是综合施策、治管并重。按照“科学治水、依法治水、铁腕治水、全民治水”的思路,制定实施“消灭黑臭河、劣Ⅴ类水三年行动计划”,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加强防洪排涝保供节水工程建设,加强重污染行业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,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,并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网建设、河长制落实等情况强化监督检查,形成了上下游“一盘棋”和管、治、保“三位一体”的治水工作格局。二是标本兼治、水岸同治。强化问题导向,拿落后产能开刀,对“低小散乱”作坊、截污纳管等进行全面排查,果断采取措施,关停一批、整改一批、严处一批、曝光一批,倒逼企业集聚发展、绿色发展、转型发展。在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,我们先后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.97万家,拆除违法建筑580多万平方米,浦阳江水质由连续8年的劣Ⅴ类基本达到Ⅲ类,境内全流域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。三是统筹兼顾、梯次推进。着力下好清、挖、截“三手棋”,唱响治、建、管“三部曲”,演好政、企、民“三重奏”,坚决彻底根治污泥浊水。2017年,我们将在全国率先消灭劣Ⅴ类水,并在巩固扩大治污水成果的基础上,逐步把治水重心转移到防洪水排涝水上。加大投资,大兴水利,抓紧实施“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”,具备开工条件的水利项目能上的一起上,启动能早尽早,进度能快则快,标准能高则高,确保到2020年,全省五大江河防洪能力、五大平原排涝能力总体能达到20年一遇规划标准。

  “五水共治”,治出了美丽新家园。我省全面完成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,消灭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,清除了“黑、臭、脏”的感官污染,浙江的水更清了,岸更绿了,景更美了。2016年1—11月,全省221个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占76.9%,比2013年提高了13.1个百分点;劣Ⅴ类水断面占2.7%,比2013年减少了9.5个百分点。群众高兴地说“小时候游过泳的河又回来了”。“五水共治”,治出了转型新蓝海。治水倒逼了转型升级,重塑了经济结构,做到了在大破大立中推进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,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,推动了我省经济向形态更高级、结构更合理、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转变。预计2016年全省经济增长7.5%,1—11月高新技术产业、装备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,分别增长9.7%、10.7%、8.4%,高于规上工业增幅3.6、4.6、2.3个百分点,正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。“五水共治”,治出了和谐新气象。治水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,凝聚了党心民心,培育了乡风文明,摒弃了农村陋习,促进了社会和谐。以浦江县为例,“五水共治”后,全县信访总量从2012年的4756起下降到2015年的804起,下降83%;“两抢”警情从2012年的315起下降到2015年的41起,下降87%。“五水共治”,治出了党员干部新形象。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治水这场大考中考出了高分,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工作,而且自身也锻炼了党性,改进了作风,磨砺了意志,提升了能力,增强了自信。通过“五水共治”,一大批勇于冲锋、能打硬仗的“狮子型”干部冒出来了,一大批攻无不克、战无不胜的“狮子型”团队冒出来了。

  三、河长制在推进“五水共治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必须一以贯之抓下去、一贯到底抓到位

  河长制的核心就是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属地河流生态环境管理,让每条河流都有“负责人”。浙江是最早开展河长制试点的省份之一。2008年,我们在长兴等地率先开展河长制试点,随后在嘉兴、温州、金华、绍兴等地陆续推行。2013年,将河长制扩大到全省范围。河长制构建了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责任体系。河长制牵引着全省上下的责任。我们设立了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河长,共配备各级河长6.1万多名,实现全省河长全覆盖。省委、省人大常委会、省政府、省政协6名省级领导分别担任6条主要河流的总河长。从2015年开始,全省又全面推广了“警长制”,公安机关配置省、市、县、派出所四级“河道警长”,实现“河道警长”与“河长”全配套。各地还积极创新,发挥当地企业家和民间治水积极分子作用,设立了“企业河长”“民间河长”等,形成了工作合力。河长制完善了“追根溯源、一河一策”的监管网络。我们运用好法治的武器、法治的手段、法治的方式和法治的思维,坚持综合执法、河长巡查与公众参与的联动,推进网格化监管。各级河长围绕各类污染源、行洪排涝能力、违章建筑和河道垃圾等,对包干河道进行全面排查、分类登记,并针对性地制定“一河一策”治理方案,明确治理目标,敲定治理项目,分解治理任务,落实治理责任和时间节点,“有问题找河长”已成为浙江治水的一种新常态。河长制确立了“治管一体、管用实用”的工作标准。我们建立健全了河长巡查、投诉举报、重点项目协调推进、督查指导、例会和报告、信息化管理等制度规范,建立了全省河长制管理信息平台,辅以各类APP、微信平台及无人机等的应用,建立和完善了河长履职、公众监督、部门监管等工作标准化流程,夯实了工作基础。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,河长有哪些职责,河长制考核怎么考,河长巡查怎么查,河长公示牌怎么设置、怎么维护,入河排污口如何标识,都一目了然、广为人知。省级主要媒体开设《今日聚焦》《聚焦河长制》等栏目,公开曝光问题河道、问题河长,警示督促各级河长尽责履职。各地强化问责,实行每日曝光、每周通报、每月排名、每季约谈制度,确保河长制落地生根、常态长效。

  实践充分证明,全面推行河长制,有力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担起治水护水的责任,有效实现了治水由部门分治到部门联动的转变,也为全民参与治水提供了一个大舞台。河长制不是可有可无、抓抓停停的权宜之计,而是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的长远之策;不是挂挂牌子、走走形式的“冠名制”,而是实实在在、精耕细作的“责任田”。下一步,我们要根据中央《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》,紧密结合浙江实际,以“五水共治”为载体,推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立下军令状、签订责任书,以上率下带头抓,争先恐后赛着干,特别是继续完善定期巡查、问题处理、部门协作、考核问责等机制,推进河长制进一步落到实处。

  “十三五”时期,浙江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省委还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:决不把违章建筑、决不把污泥浊水、决不把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。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以“八八战略”为总纲,秉持浙江精神,干在实处,走在前列,勇立潮头,强化生态文明理念,全面深化河长制,把“五水共治”进行到底,努力把“浙江的今天”建设得更好,为“中国的明天”贡献更多的浙江实践、浙江素材、浙江经验。

太湖水利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