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 > 流域水事
记录江河潮涌 镌刻水文华章——安徽省水文局档案管理工作成果丰硕
发布时间:2024-02-22 来源:安徽水利  浏览次数:

档案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、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。多年来,安徽省水文局将档案工作与水文事业发展紧密结合,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机制,规范管理行为,持续推动水文档案管理高质量发展。

在档案中唤醒水文记忆

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、运动等各种现象,是对水变化、运动规律的总结与认识,对水文资料的长期性、连续性、完整性要求极高。水文档案是在水文观测(测验)和水情预报等水文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,记载了全省江河湖库历史水情变化,反映了水利工作者对水文自然规律孜孜以求的探索。

在安徽14万平方公里广袤沃土上,淮河浩浩奔流,长江滚滚东去,自古以来水旱灾害频发,独特的水资源、水环境和水安全形势,赋予了安徽水利人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。安徽最早的水文工作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(公元1757年),在淮河设立的正阳关石刻水尺,距今已有265年。清光绪六年(公元1880年),芜湖天主教堂的雨量观测,开启了安徽使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水文观测,并且将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刊布的序幕。

安徽水文档案馆珍藏的历史资料

如今,安徽省水文局档案室保存着1100余卷解放前水文档案,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。打开档案盒,宣纸微微泛黄,封面手写“1912年各站水位月报表”。翻开档案案卷,水位记录采用制式打印表格,记录了三河站、盱眙站、五河站等站全年每日平均水位,并校核水准断面,统计、计算每月最高水位、最低水位、平均水位。斯人已逝,档案永存。这些记载了江河水位的潮起潮落档案案卷,凝聚着先辈水文人的坚守与奉献,一代代传承下来。2022年,水利部认定并发布了第一批22个百年水文站名单,正是凭借着详实的档案记录,芜湖水文站榜上有名。

在档案中见证水文发展历程

省水文局档案用房按照《档案馆建筑与设计规范》,与局办公楼同步设计、同步建设,总面积460平方米,档案室现存水文档案12万余卷。翻阅档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建国以来,安徽省水文纸质档案案卷数量经历了由少增多,又由多变少的过程。

兴水治水,水文监测站点越织越密。新中国成立时,安徽省仅有各类水文监测站点11处,每年水文档案不足百卷。伴随大规模治淮开篇,安徽水文事业迎来了大建设、大发展,省级水文管理机构成立,水文监测站点越建越多,水文观测项目也由水位、流量增加了自记水位、自记地下水、人工观测地下水、水温、蒸发等十余种水文要素,水文档案的数量逐年增加。到七十年代,每年新增水文档案案卷量稳定在2000余卷。水文站点多、面广、要素类别各异,且多数位于偏僻山区,档案形成较为分散。省水文局始终坚持对水文档案集中统一管理,70年来从未断档,超17万站年的长系列水文资料被连续观测、妥善保存。

天长水文站已全面实现水文要素自动监测

科技赋能,水文自动监测成主力。乘着安徽智慧水利建设的东风,省水文局紧紧围绕实现“自动化、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”目标,借助水文测站提档升级、空天监测等数字化技术应用,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文感知网,实现全省雨量、水位、蒸发、墒情、地下水等水文信息的实时监控、自动采集、固态存储和远程传输,并建成泥沙自动站4处,流量自动监测站56处、水质自动站110处。如今,遍布江淮大地的现代化水文站点,已成为江河湖库安全、人民安居乐业的首道防线。现代信息技术在水文监测上得到广泛应用,也推进了水文数据的电子化管理进程,电子介质存储水文资料成为当前水文数据存储的重要模式,传统纸质水文档案逐渐减少。

水文档案电子化管理

纸质水文档案变薄了,但水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基更加深厚了。

在档案中践行水文人精神

“源浚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。”安徽省水文局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,一卷卷档案宛如一个个灵动音符,串联起曲折奋斗的发展弧线,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出扣人心弦的历史回声。

新河庄水文站开展水文监测工作

每卷档案的背后,都有一批奋斗的水文人。栏杆集水文站位于奎河上,距离宿州城区50公里,生活不便,很难留住人,黄海和付晓燕这对夫妻一干就是三十多年。在水文站除了看水位、测雨量、测墒情、测地下水、校核水准点等外,最紧急的任务是测流,而栏杆集水文站测流断面附近河道顺直,测站上下游有涵闸控制,水位流量变化频繁,测流断面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,水文测验常年采用缆道流速仪测流,测验历时较长,测流任务繁重。为了方便工作,他们干脆把家搬进了站里。夏季的暴雨说来就来,他们必须克服人手少、流速大、漂浮物多等困难,为了避免意外发生,必须在测流时,不停瞭望断面漂浮物状况。他们只能叫来放暑假的儿子充当“瞭望员”,观察河面漂浮物情况,及时叫停,以保证测流过程顺畅。台风暴雨期间常常要涉齐腰的深水,到近三百米外的缆道房测流,为了抢测洪峰,夫妻俩轮换观测河道水位变化,饿了就在缆道房吃干方便面充饥,随时投入测验任务,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洪水流量资料。三十余年的坚守和奋斗,积累了大量水文资料,最终形成了200余卷水文档案,这些无声档案成为他们的勋章。

档案员在检查水文档案

水文档案的整理是个接力的过程。经过资料整编、汇编和审查等程序,原始的水文监测资料才变成长期保存的水文档案。档案工作者将记录一一整理、装订、编号、编目、上架,形成一盒盒带着岁月印记的档案。档案工作单调枯燥,最需要耐心、定力和甘于幕后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。坚守岗位的水文档案人,把无悔青春奉献给了水文档案事业。潘伟丽就是其中一员,从1989年成为一名专职档案员,在档案岗位上坚守了35年。从青春飞扬到暮霭白发,从参加工作的档案“小白”到副研究馆员,期间参与十万余卷水文档案整理、上架工作。她用几十年的光阴为这些档案延续了生命,一卷卷规范、整齐的档案,记录了作为一个档案人的心血汗水。与档案工作共成长,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。

从水文测验到档案整编,一组组水文数据、一卷卷档案案卷,记录了丰枯起伏,见证了治水兴水历程,串联成沉甸甸的江河湖泊变迁史。

在档案中发挥社会价值、经济价值

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提出了“四好(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、利用好,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、留存好)”“两服务(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,服务人民群众)”的要求,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。省水文局档案工作以“四好”、“两服务”为目标,不断拓展档案资源价值。

从长江流域、淮河流域到新安江流域,在江河湖库边,在溪畔源头上,水文工作者日复一日观测壮美江河,形成了一页页珍贵档案记录,在保障防洪安全、饮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2019年8月10日至11日,受第9号台风“利奇马”影响,我省南方地区普降大到暴雨,其中南部宣州区、郎溪、宁国、泾县、歙县一带降特大暴雨。水阳江全线超警戒水位,中游超过保证水位,芜湖水文水资源局启动水文应急测报预案Ⅲ级响应,做好辖区范围内的防汛应急抢测。省水文局实时收集全省雨情、水情、流量信息,对照长系列历史水文资料进行分析,对汛情进行科学研判,打破常规,跨级发布水阳江上游中东津河将发生超历史洪水、宣城以下河段将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的橙色预警,8月10日发布的预警,提前13小时预报水阳江上游中东津河将出现超历史洪水,提前22小时预报水阳江宣城站、新河庄站将超保证水位。宁国市根据预警,迅速部署,安排人员转移,为河段沿岸1.3万人争取了宝贵的避险时间,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当洪水淹没河沥溪街道的时候,宁国市防办的负责人成竹在胸:“人员早已全部转移!”

把脉江河,守护安澜。安徽水文档案工作跨越了时间,见证了历史,3万、5万、8万、12万……一卷卷水文档案用长度伸展着发展空间,记录了这段峥嵘岁月。未来,省水文局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,进一步探索档案信息化、电子化管理新手段,围绕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,深入挖掘水文行业百年历史,讲好新时代水文故事,进一步扩大水文影响力,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。